關於題目:消失
如果今天我沒有抱負、沒有職業,無法在所作的事上定義自己或是被定義,
縱使我確實存在這世上,對於社會卻等同於消失一般。
而當我選擇成為它們(傢俱)後,我卻反而逐漸遠離我自己...
我為何而活?
變成傢具的人兒
概念取自於《東京狂想曲》中,
沒有抱負的年輕人在凡事充滿目的的都市裡生活最後變成傢具的過程。
認知上,任何產品都有它的使用目的。這樣一來,一件物品才可以被定義。
人們在都市裡也有各自的生活目的,我們從個人的所作所為來給自己下定義與獲得社會的認同。
以自己獨立的價值觀生活在都市裡是有可能的嗎?
...主角最終變成“有用”的傢具,在沒有人的時候變回人形,繼續自己的興趣。
但是當變成的傢具是房子裡不起眼的椅子,會發現就算變成椅子以後,
好像還是可有可無的樣子。如此普通的椅子對人來說仍然看似平常,
是垃圾桶邊偶而可見的丟棄傢具...
因此對於一個沒有抱負也沒有職業的人,就算變成最貼近生活的傢具...
他仍然不是他自己阿!
傢具與人的連結關係
傢具應該去除本身具有指標(職業)的特性,而呈現那些讓人熟悉的傢具,
熟悉到已經視而不見...就像在我成長的中興新村,常見家裡面可能會擺一張鋼琴、電視櫃、書櫃、衣櫥等等,
重點是樣子都很像,讓人覺得很平常。
以上是我想呈現的傢具跟它所反映的人形的關連性解釋。
消失是一個動詞,只存在於人的內心。當人經歷整個過程時,
是從原本與外界分離到與自我脫離的狀態。
它是個讓人感到孤立的狀態,
所以在這裡我是用isolated 而不是 disappear。
存在於他方
一群無法在社會上被定義的人兒,以站立、行走、坐、躺,幾個很平常的姿態(
好像他們也只能這樣徘徊在都市裡面...),卻垂頭喪氣。
然後一點一滴地消除原本身為人的特徵,漸漸變成傢具生硬的線條。
對孩子而言它們會是童話裡才會出現的想像模樣,作品其實可以如此簡單地被閱讀。
創作的目的是讓不同類型的觀眾解讀到不同的訊息,算是一種遊戲吧 。
強制透視
在第 7 個階段我想創造一個觀看的方式:藉由一個強制(變形)的透視,
人的視角徘徊在平面與實體的過渡位置。它延續人形變成傢具的轉化過程,以半立體的模樣出現。
因此原本不會出現在真實世界的扭曲形體,
卻可以在某個觀看位置達到視覺消點的合理性。
而我所要抗拒的真實世界是指被制度與規範所界定與建立出來的社會。
扭曲的實體所傳達的訊息是,
觀眾必需移動自己的觀看位置(視覺錯移)來看到合理的透視形體。
視覺錯移
當觀展人在特定的位置上看到了合理的消點,他們其實也正在從自我的世界消失,
進入到可見與可觸碰、可被定義的物質感官世界。
視覺錯移達到了兩個目的:觀察者其視覺主體的存在與轉移。
讓觀眾自己移動身體來完成整個觀看的行為,是讓視覺主體回到人本身。
但是當看到合理透視的傢具時他們也同時由自身的主體轉成觀看的對象(傢具),
因為實際的存在物是不合理的扭曲形體。
因此在認知上他們以為找到了正確觀看的位置或角度,
而在概念上觀眾卻親自經歷了人變成傢具的轉換過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