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前」的之前-寫於楊適瑄個展前

 

   「上班、下班、加班」、「尖峰時段」、「淡季與旺季」、「限時搶購」、
「全年無休」、「十日速成」、「天天都便宜」、「鑽石恆久遠」…,
這些是包圍日常
生活的時間標語,同時也標示出一切習以為常的生活局面。

當代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針對當下處境,
提出了一針見血的看法。
他認為資本主義依據價值規律,對時間進行切割、壓縮、限定與操作,
改造了自然,並去除時間的人文質地,
把時間轉化為生產刻度、勞動劑量與市場媒介。
在時間商品化,與時間意識形態化的統治之下,
關於「時間」的強權支配,人們除了棄械投降、俯首稱臣,
除了無可奈何的接受,與理所當然的沉淪,楊適瑄選擇默默的思考…

 

    標題「在。那。之前」,一個來自原初的探問,
似乎同時也暗示著藝術家「之前」,
「那」,曾「在」的創作經驗,關係著這次展出的轉變。
楊適瑄從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以來,虔心研究塞尚(Paul Cézanne),
框架
於一條有別於現代主義的「塞尚路線」,

而其中李德老師扮演著靈魂的角色。
在這條「塞尚路線」上,
畫家斷然忽視葛林伯格(Clemen Greenberg)的唯物論之簡約化歷程,
只專注於塞尚精神往來下,抽象宇宙觀的形式焠煉。
畫布中介於畫家與現實對象之間,
其表面圖像的描繪,承載著「現象學」式的全然直觀。
楊適瑄說:「我想透過媒材表達我的內在時間,
關於緩慢流動的時間,一種原初的狀態。」
媒材表達與時間的流動,正好回應著塞尚一反瞬間掌握的印象派,
重視恆久因素下的整體過程。
也可以說,經由繪畫的鍛鍊,
塞尚基於直覺的薄塗、留白,神經質線描的交織穿透,
以及顏料堆疊的共時積澱…
紛紛內化為對時間與物質性強調的創作意識,
楊適瑄的時間觀點,
也正如同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謂「真正時間乃綿延不可分割」,
亦即時間觀念不僅僅是言說簡化下,
空間運動的變化連續,真正的時間應回到人的意識狀態,
回到不可分割的綿延(durée)本性。

 

    謂:「自我在綿延;宇宙在綿延」,

楊適瑄透過布條的結綁、拼接、織縫,
來自直覺的垂盪擺掛,不同於以往象徵表現的手段,
作品直接訴求於勞動留痕的物質自明,
與觀者對展呈空間的身體親臨,
對此她進一步解釋:「我想回到一種最原初的時間感,
一種屬於內在的寧靜,像出生前在母親子宮內的緩慢流動,
它來自於自我保護,或是被保護的意識狀態。」
當藝術回歸了母體,理所當然少了當代思潮的複雜辯證,
也缺了歷史偉大敘事的嚴謹架構,更不見藝術家對場所積極佔領下,
影音聲光的科技互動。「在那之前」只獨留了一個過去式未來的反省片刻,
一種積極的退縮,退縮到龐大機制下可以發聲的角落,
徐徐闡述來自女性特質的自我觀照,
接續吟唱著70年代來自女性的多元主義呼聲-女人的時間意識。                              

                                                                                          齊簡2011/1/24

 

 

 

 

arrow
arrow

    blackandwhite6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